科學地說,再制造是一種對廢舊產品實施高技術修復和改造的產業。它主要針對的是已損壞或將報廢的零部件,在性能失效分析和壽命評估等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再制造工程設計,采用一系列相關的先進制造技術,使再制造產品質量達到甚至超過新品。
再制造不僅可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也能同時獲得不可估量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簡單說,再制造相當于砍掉了生產線上游也是污染嚴重的冶煉加工步驟,肯定是又節約資源,又減少了污染。
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再制造后的產品質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有些還超過新品,而成本只是新品的50%,節能60%,節材70%,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顯著降低,有力促進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
再制造是一個物理過程,比如,用舊了的變速箱,經過一番修復、改造后,最后裝成的仍然是一臺變速箱,而不是別的產品。
由此看來,再制造不同于廢舊物資回收利用。
再制造也具有化學過程的特征。雖然舊的發動機經再制造后仍是發動機,但是它的原材料或構件已經脫胎換骨,而且再制造的產品不是翻新二手貨,而是一種全新的產品,所以再制造也不等同于一般原材料的循環利用。
再制造的本質是修復,但它不是簡單的維修;再制造的內核采用的是制造業的模式維修,是一種高科技含量的修復術,而且是一種產業化的修復。
因而,再制造是維修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對傳統維修概念的一種提升和改寫。
再制造與普通的維修是不同的,因為再制造必須采用先進技術和現代生產管理,恢復原機的性能并兼有對原機的技術改造,這些都不同于一般的大修,更重要的是,再制造后的產品性能要達到或超過新品。實際上,再制造與制造新品拼相比,除了性能上不輸外,幾乎不產生固體廢物,大氣污染排放量降低80%以上。有調查顯示,新制造一臺汽車發動機的能耗比再制造多出10倍,而再制造一臺汽車發電機的能耗是新品的1/7。
根據國家汽車產品回收利用產業技術政策,汽車產業鏈的各種環節要加強開發、應用新技術、新設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實施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力爭在2017年左右使我國生產、銷售的汽車整車產品的可回收利用率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
一階段目標:
2010年起,所有國產及進口的M2類和M3類、N2類和N3類車輛的可回收利用率要達到85%左右,其中材料的再利用率不低于80%;所有國產及進口的M1類N1類車輛的可回收利用率要達到80%,其中材料的再利用率不低于75%;同時,除含鉛合金、蓄電池、鍍鉛、添加劑(穩定劑)、燈用水銀外,限制使用鉛、汞、鎘及六合鉻。自2008年起,汽車生產企業或銷售企業要開始進行汽車的可回收利用率的登記備案工作,為實施階段性目標作準備。
二階段目標:
2012年起,所有國產及進口汽車的可回收利用率要達到90%左右,其中材料的再利用率不低于80%。
三階段目標:
自2017年起,所有國產及進口汽車的可回收利用率要達到95%左右,其中材料的再利用率不低于85%。
2008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組織開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工作的通知》
2009年《循環經濟促進法》正式實施,為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
2010年國家發改委和國家工商管理總局確定啟用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品標志
2011年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十二五”規劃綱要把“再制造產業化”列入循環經濟重點工程
2013年國務院印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明確了再制造為發展循環經濟的十大重點工程